社科院:一带一路65国工业化水平参差 2/3低于中国

22.01.2016  12:38

 1月21日,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发布《工业化蓝皮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黄群慧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这是国内首次对“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做出全面评估,这样便于中国与沿线国家更好地开展贸易往来和国际产能合作。

  评估结果表明,这些国家之间工业化水平差距较大,涵盖了工业化进程的各个阶段。

  其中,处于前工业化时期的国家有1个,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国家有14个,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国家有16个,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国家有32个,而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国家有2个。

  黄群慧指出,这说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且大多数国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大体呈现“倒梯形”的结构特征。

  14国工业化程度高于中国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至少涉到包括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地区的65个国家(中国包括在内),其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

  从工业化进程水平的评估结果来看,工业化水平最低的是位于南亚的尼泊尔,工业化综合指数为0,且各项指标评价均为最低。其中,人均GDP为1345美元,仅比位于倒数第一的阿富汗多200美元。第一产业占比34.3%,居65个国家的首位。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比重为12.8%,居倒数第六位。人口城镇化率为18.2%,处于65个国家的末位。第一产业就业占比66.5%,居65个国家的首位。

  工业化水平最高的是东南亚的新加坡和中东的以色列,工业化综合指数均为100。新加坡人均GDP为58523美元,居65个国家的第二位,仅次于卡塔尔;以色列人均GDP为27860美元,居第八位。新加坡第一产业占比仅为0.03%,是65个国家中一产占比最小的国家;以色列一产占比1.4%。两个国家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均在1%左右,为65个国家中最低。

  其他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则分布在各个不同的阶段,除了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两个国家之外,工业化综合指数最高的几个国家中有1个位于东南亚,9个位于中东欧,2个位于西亚、中东,按照指数大小依次为黎巴嫩、斯洛伐克、波兰、马来西亚、土耳其、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匈牙利及捷克。

  而除了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尼泊尔之外,工业化水平最低的几个国家分别为位于中亚的塔吉克斯坦,位于东南亚的缅甸、柬埔寨、东帝汶以及位于南亚的阿富汗。

  《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与中国处于同一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有6个,包括俄罗斯,中东欧的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及罗马尼亚,西亚、中东的巴林和约旦。有14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有44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低于中国,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工业化水平处于上游的位置。

  若从各大板块来看,中亚五国分布在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后期两头。东南亚和南亚的国家大部分处于工业化初期。而中东欧和西亚、中东的国家大部分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只有一个国家位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分析,今天讨论工业化进程时,可能会有一些特殊性需要考虑,不仅仅是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殊性,而是因为我们整个面临的时代太有特殊性。

  赵昌文解释,比如说大家经常说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科技革命,类似这样一些东西,有可能使得传统的200多年工业化的一些普世性规律或多或少发生变化。

  产能合作的三种方式

  黄群慧指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合作基础,不同国家要素禀赋差异、工业产品的互补性使产能合作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潜力。基于这种互补性来看中国与其他沿线国家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种。

  首先以中尼、中越等为代表的产品间互补型合作方式。该方式是较低层次的合作,通过合作双方产出产品的互补来满足不同国家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一般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

  尼泊尔、越南等可供给的商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需要的商品则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产品互补型合作可以满足这些国家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其次,以中乌、中哈、中俄等为代表的资源互补型合作方式。该方式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合作,一般适用于资源丰裕国家与资源消耗型产业居多的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

  黄群慧分析,“一带一路”沿线诸多国家都是资源大国,中国对矿产、油气等自然资源有着强劲的需求。此外,随着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问题在一些能源产业中屡现,资源互补型合作方式对于国内过剩产能消化、资源合作开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最后是以中土、中匈、中新等为代表的产品内互补型合作方式。该方式是不同区域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人才、技术或者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差异为依托,来实现同类产品的互补从而优化所属产业或产品价值链。

  《报告》指出,处于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的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这些比较优势往往体现在不同的领域或价值链环节,中国可与这些国家在不同特色产品优势互补中谋求互利共赢。

  例如,目前许多工业化后期国家,在港口、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方面有着较大的发展需求,而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优势明显,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双方能通过技术的交流实现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