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收藏文化首次大规模展示 500余老物件亮相

27.09.2015  11:12

   天津北方网讯: 老太太上电车——别吹”中的喇叭、国民暖壶“红双喜”暖壶,儿时老游戏打尜尜中的“尜尜”,还有“探头”、“梭子”……由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与天津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流光溢彩——老物件收藏展》,将于今日拉开帷幕。老物件全部来自本市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藏友,是草根收藏文化首次大规模集结,展出的都是天津百姓日常生活的老物件,那是相当接地气。

  “这些老物件不就是以前的日常生活用品吗?我们家也有。”500余件藏品分“妇女儿童篇”、“生活日用篇”、“生活工具篇”、“天津老字号篇”、“年俗篇”等7篇,展示了老天津人的“衣食住行”,跨越民国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讲述着百姓的家常事。

  “老太太上电车——别吹”中喇叭亮相

  电车曾是天津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也有很多与电车相关的俏皮话。上世纪五十年代电车上使用的铜喇叭在展览中亮相,至今还能吹得响。“老太太上电车——别吹”这一当年流行的俏皮话,是讽刺爱吹牛的人,以前有轨电车售票员有一铜喇叭,车每到一站,待乘客上完车,售票员则吹喇叭通知司机开车。老太太腿脚不快,赶电车又怕车不等她,于是总会边赶边招呼售票员先别吹喇叭。

  在铜喇叭旁边还有老公交车零钱筒、票板,仔细看,票板上还用红皮筋勒着红蓝铅笔。那时都是人工售票,售票员往往是一手拿着票板,一手撕票,用红蓝铅笔在票上做标记。

   “红双喜”暖壶曾是结婚必备

  民国大户人家用的暖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摇瓶、普通老百姓用了几十年的铁皮镂空暖壶、竹暖壶……特别是其中龙凤呈祥“红双喜”暖壶曾作为最时兴的结婚必备品,在计划经济年代凭条购买。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结婚送的暖壶、糖果盒、被面、搪瓷脸盒甚至痰盂等,这些用品毫无例外都刻印上了“双喜”字样,很多还装饰了喜鹊、鸳鸯、牡丹、梅花等图案,既传统又喜庆。

   打“尜尜”到底打的是什么?

  从小在老城里长大的市民李大爷说,小时候他们经常会玩一种叫“打尜尜”的游戏,一方先用一块木板将“尜尜”挑起,并打出去,另一方去接,如今这种几百年前的老游戏早已不见。展览中,记者看到了传说中的“尜尜”,是一种长约10厘米,粗约5厘米,一边削尖的小木块。

  锥子、锤子等修鞋匠用的“十二件套”,卖油郎用的油提子……此外,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生活用品,比如捣衣锤、茶壶套、和面盆、民国时老冰箱等等,无一不展现着天津人生活的变迁。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