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推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重点工作

18.10.2016  23:39

        为巩固2015年本市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成果,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卫生计生委组织人员制定了《2016年天津市推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重点工作》,在以三级医院为重点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推进工作开展,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稳步推进分级诊疗

  在全市全面推进以糖尿病、高血压为试点病种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病种范围。推进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模式,组建区域医联体,并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专科医院参与建立专科医联体,畅通医联体内部转诊渠道。进一步整合区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功能,并对其他医疗机构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建设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增强其延伸性医疗服务功能和医养结合功能。

  全面实施预约诊疗

  三级医院全面实施预约诊疗服务,预约诊疗率≥50%,复诊预约率≥80%,口腔、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住院患者分时段预约检查比例达到100%。首先,通过网络、手机APP、自助机具、电话、窗口、诊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为患者提供便捷的预约诊疗服务。其次,实现分时段预约,门诊患者分时段预约就诊率不低于预约就诊患者的50%。合理安排预约患者就诊时间,在“预约优先”的基础上,通过精细测算就诊时间,不断提升预约就诊的精确度,争取预约时间精确到小时,预约患者候诊时间得到有效缩短。再次,探索开展实名制预约诊疗。加强身份识别,逐步实施注册式管理,有效加强号源管理,遏制倒卖号源现象,患者挂号体验有效改善。

  逐步推行日间手术

  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到2016年底,全市二、三级医院要有50%的出院患者进入临床路径,入组后完成率不得低于70%。在此基础上各三级医疗机构结合本单位实际,选择临床路径明确、风险较小的病种和手术,开展日间手术试点工作。要主动公开日间手术病种和术式清单,为患者提供公开、透明的日间手术信息。坚持患者自愿原则,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为患者实施日间手术。加强对患者健康知识宣传,引导患者逐步接受日间手术模式。要理顺内部业务流程。为开展日间手术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人力与物力支持,探索建立日间手术中心,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优化患者就诊流程,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要以医联体为切入点,衔接分级诊疗制度。在医联体内部形成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术后患者随访制度,指导下级医疗机构做好患者术后康复,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通日间手术绿色通道,逐步形成“手术在医院,康复在社区”的“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

  持续改善医疗质量

  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开展提升医疗质量专项活动。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中,以强化重点病种及医疗技术质量管理和费效比控制、加强平台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推行疾病分级诊疗过程中医疗质量连续化管理、加强日间手术质量管理和逐步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长效工作机制,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创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式方法,形成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新格局,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此外,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要建成住院服务中心,住院患者无陪伴试点医院进一步扩大,营养医师对临床治疗的参与度进一步加大。

  推进完善信息建设

  启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建立健全天津市医院信息化标准体系,规范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全市医疗数据信息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协同共享、互传互认。继续推进全市医院智慧门诊建设。利用移动通信、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提供诊疗信息、检验检查结果、药品、费用等信息自助查询功能。

  费用结算方便快捷

  优化费用结算流程,做好入、出院手续办理及结算时间预约安排,减少患者等候。为住院患者提供床旁、护士站、结算窗口等不同出院费用结算途径,逐步提升床旁结算比例。加强部门协调,争取医保等部门支持,在医保实时结算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患者缴纳自付部分费用即可办理入、出院手续,患者入、出院更加便捷。要提供便捷结算支付方式,使用就诊卡预存、银联等多种支付方式,通过诊室内记账、诊间结算、手机等移动设备支付医疗费用,减少患者排队缴费次数,缩短排队等候时间,患者结算更为便捷。

  保障药事管理安全

  推行高血压治疗用药的处方点评标准化工作。探索制定其他慢性病治疗用药的处方点评标准化工作,并启动试点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合理用药指导。通过多媒体、人工窗口等多种渠道,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探索提供自助查询机、微信平台等多种方式,扫描药品条形码或者二维码等即可查询药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在取药窗口、门诊大厅等区域设置各种类型多媒体设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强合理用药宣传。

  院前急救无缝衔接

  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推进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设。对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进行综合评价,开展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建设。初步形成院前院中的衔接机制,尝试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信息互通效率和准确性。增强急诊科接诊能力。急救中心(站)要充分发挥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的指挥和调度作用,合理调派救护车,强化院前急救快速反应,缩短急救反应时间。规范医疗急救行为,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原则转运患者。医院要加强急诊力量,提高急诊服务能力。接诊医院要为院前急救开通绿色通道,并加强院内急诊与院前急救的医疗信息共享与医疗服务衔接,实现无缝衔接,不推诿、拒诊急诊患者。

  深入推进优质护理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继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护士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医学照顾、病情观察、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康复促进、心理护理等服务,体现人文关怀和护理专业内涵,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医疗机构要根据功能定位、服务半径、床位规模、临床工作量等科学合理配置护士人力,满足临床工作需求。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普通病房实际护床比不低于0.4:1,重症监护病房护患比为2.5-3:1,新生儿监护病房护患比为1.5-1.8:1。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在门急诊有关科室探索优质护理服务;非住院部门要根据患者诊疗量、手术量等合理配置护士,保障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中医医疗机构要积极推进中医诊疗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学术特点、有利于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中医综合治疗、多专业联合诊疗等模式。医疗机构要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满足患者中医医疗服务需求;鼓励根据中医诊疗特点优化诊疗服务流程,缩短患者取药等环节的等候时间;鼓励为患者提供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等个性化服务。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医疗责任保险,鼓励其他医疗机构加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统一的投诉接待部门,实现“统一接待,统一答复”,在接待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大力推动医院文化建设,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等,发挥医院文化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引导作用。提高医务人员对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和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及时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变化,做好宣教、解释和沟通。进一步组织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招募工作,并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相关社会工作和志愿者服务工作。针对儿童、产妇、重大慢性病住院患者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提供专科特色的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