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建设体育强区新进程——静海区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21.03.2016  17:04

静海区体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全民健身条例》、实施“金牌战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全运惠民工程”,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同时以静海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建设现代化中等卫星城市为契机,全力推进体育工作上水平,开启了建设体育强区新进程。

十二五”期间 全方位发展 取得不俗成绩

赛事承办能力不断增强

在“十二五”期间,静海区体育事业得到全方位发展,并且取得了不俗成绩。随着天津健康产业园一批场馆的建成和市体育中心、天津体院、天津体育职业学院等院校的陆续迁入,结合环团泊湖公路这一国家精品赛道,为各类赛事的举办提供了先决条件,举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已趋常态化。

2013年承办了第六届东亚运动会足球、网球、自行车等项目比赛,接待了来自东亚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运动员。同年承办了第四届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14、2015年连续两年承办了国际网球联合会组织的WTA天津公开赛、ITF巡回赛。2014年承办了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办的“谁是球王”中国羽毛球民间争霸赛(华北、东北赛区大区赛)。2015年举办了“践行中国梦·闪耀中国心”幸福足迹城市徒步大会天津静海站比赛。2015年成功举办了环团泊湖自行车赛暨京津冀自行车邀请赛,静海区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的环团泊湖自行车邀请赛,成为一大品牌赛事。2015年在太原举办的全国体育文化和体育旅游博览会上,环团泊湖自行车赛赛道被评为全国精品赛道,WTA天津公开赛被评为精品赛事,2017年我们还将引进高尔夫欧巡赛等国际顶级赛事,协助举办好全运会。

通过连续举办七届环团泊湖自行车比赛,开发区自行车相关产业得到拉动和提升。借助大型赛事的承办和推广对商业化运作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整合静海旅游资源,把体育与旅游有效整合,形成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互动发展。调动民间社会力量,利用新建或改造原有厂房、空地改建为多功能运动场,成为民间资本投入体育产业的新引领。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在体育人口方面,静海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6%,比“十一五”末增加2%;在校学生全部达到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以上体育健身活动;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6%,比“十一五”末增加6%;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10%以上。

为了能够更好地给群众提供便利条件,静海区体育设施也在不断健全。全区安装体育健身路径372处,覆盖率98%,兴建25个体育公园、15个文体中心。在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静海体育场地总数达到913个,其中室内体育设施49个,室外体育设施864个;场地面积28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多万平方米,用地面积35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9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此外,静海区的体育组织也在不断完善。乡镇、街道体育组织体系建设全部完成,全民健身站点达到388个。

静海区每年组织开展以球类、棋类、民间花会、传统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日”、“正月文体活动月”、“健身大拜年”、“家庭趣味运动会”、“老干部运动会”等二十余次。各基层单位每年举办有组织、有规模的体育活动累计100余项次。

竞技体育实现突破

在“十二五”期间,静海区的竞技体育取得了重大突破。陈飞在29届伦敦奥运会上获得女子柔道70公斤级第五名,在2012年世界杯柔道比赛中获得冠军、在仁川和广州亚运会上分获第三名,成为静海区征战奥运第一人。

对于青少年的培训,静海区同样没有放松,借助“8421工程”青少年业训体系的实施和青少年业训基地的建立,将青少年业训进一步向基层校延伸。根据“8421”工程各项具体指标和要求,在搭建全区“8421工程”框架的同时,根据实际和工作重点,制定了“8421”工作细则和检查验收标准,使其在设施建设、队伍组建、人才培养、苗子输送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抓好三集中业体校的同时,静海区还挖掘基层校的内在潜力,调动多方积极性,在多所基层校建立不同项目的一集中、二集中业训网点,借力基层支点拓宽业训路径,搭建业训平台。自2010年以来,向市体校、市体工队等单位输送体育后备人才72人。

十三五”规划  高标准 开启体育新航程

十三五”时期,静海体育将面临十三届全运会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撤县设区、建设中等卫星城市等重大战略机遇期。

实施全民健身工程 培育体育消费市场

十三五”期间,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由46%提升到48%,继续壮大体育消费人群。构筑群众体育核心发展区,推动全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结合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每年举办区级群众体育活动不少于15次,指导各类组织开展群众健身活动20项次以上,推动社区、农村、广场、公园等体育人群开展体育活动。

强化全民健身软件建设,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使单项体育协会在现有15个体育团体基础上,到2020年达到30个。体育总会、农民体协乡镇级分会覆盖率达到100%,并逐步向村、社区延伸。此外还要抓好培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进一步打造全民健身品牌,弘扬民间体育活动。加强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完善体育服务体系。使群众体育设施基本达到“一场、一馆、一池、一中心、一公园”的“五个一”要求。

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程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一中心三区域多点位全路径”。“一中心”建设:把团泊新城和静海新城体育资源相融合,组成综合发展中心,形成全区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中心。“三区域”建设:建设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户外经济区域、双塘体育运动休闲娱乐基地和大邱庄全民健身推广区,推动三区加快发展。“多点位全路径”建设:推进乡镇文体中心和遍布全区的健身路径、体育公园整体发展,达到多点位全路径,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健身、休闲。

发挥优质体育资源引领带动作用

做强天津健康产业园,打造天津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到2017年全运会前,建成天津体育中心综合体育场馆23个。同时,不断探索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新模式,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体育场馆效益的最大化。

做大“自行车之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静海西部林海和子牙园区林下绿色骑行廊道,规划提升中部南运河东堤低碳骑行长廊和东部环团泊湖生态骑行线路,串联静海最具特色的林、河、湖、泉等旅游资源,使自行车运动与体育旅游完美结合。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形成自行车赛事基地,打造集赛事活动、旅游文化、产业聚集的“自行车之都”。

做美团泊湖,依托天津体院建设水上运动项目,重点建设水城内摩托艇、赛艇、龙舟、皮划艇等项目设施,结合五千岛、乐乐岛等湖心岛开发,打造环团泊湖体育运动休闲圈,形成具备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休闲多功能的美丽体育之湖。

做优体育风景,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好光合谷、萨马兰奇纪念馆2个4A景区及团泊风景区、团泊湖、健康产业园区体育中心23个专业场馆,加快区内体育主题公园、区外团泊湖湖心岛动物植物园建设和环湖自行车赛道及水上项目设施建设,突出大邱庄和西双塘全国闻名村镇及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体育旅游体育休闲特色,全力打造静海独有的体育旅游风景线。

做实青少年足球基地,利用团泊足球场的先天条件,整合各类资源,打造成静海区乃至天津市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形成足球项目的人才基地。

打造体育名城,依托天津健康产业园、团泊湖及静海新城体育中心等体育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专业体育装备制造企业落户静海,建设高端体育设备生产基地。“十三五”期间,使全区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

精心打造经典赛事品牌

全力承办好2017年全运会,届时将在静海区举办足球、网球、自行车、射击等11个大项、53个小项比赛。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重大赛事的服务功能,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巩固提高WTA天津公开赛办赛水平。做好WTA天津公开赛赛事筹备、协调、服务、场外文体活动组织等各项工作,向世界展示天津静海举办国际赛事的能力和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提升天津环团泊湖国际自行车赛品牌,巩固环团泊湖自行车邀请赛精品赛事成果。

培育新的国际、国内赛事和活动。引入高尔夫欧洲巡回赛入驻天津静海,普及提高高尔夫球项目。与市自行车体育协会、铁人三项协会及各行业体协合作,举办更多国际、国内赛事,推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同时,把体育产业融入和贯穿整个赛事,以体育事业带动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事业的推进,达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互补、互赢和互动的良好局面。

提高凝聚力 全力冲刺2016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备战全运会的关键一年,静海区将以规划实施环团泊湖体育“六个一”工程为抓手,以“迎接全运会、健康新天津”为主题,把今年作为备战全运会的试验年,精心筹划推出一月一主题,积极打造体育休闲圈。使静海体育运动休闲圈成为天津市体育运动休闲的一大亮点。

以“全民全运、全运惠民”为总体目标和要求,按照进一步推动静海区群体工作的深入开展,努力打造体育强区、体育之城的既定目标。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以全民健身为主线,组织好区级和基层群体活动。成立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抓好各基层站点群体活动,要把体育健身队伍主动融入全区创建文明城市、提升市民素质活动中来,并成为主力军。搞好群体技能培训和队伍建设,使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于百姓。

在体育设施建设中要实现新突破,积极争取体彩资金,在城区周边及乡镇所在地建设4个笼式健身场。动员社会力量兴建2个室内多功能健身场馆,新建和更新健身路径100套,不断提升全民健身服务功能。此外,还要在竞技体育方面实现新突破,搞好业训项目布局及业训基地的建设。推进“8421”工程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加速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