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五年”:“医联体”让患者在社区医院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5.03.2017  01:19

      高桦是医大总医院第一批参与推进“医联体”的人员之一。作为亲历者,高桦说,几年来,“医联体”带给大家最大的变化是,摒弃了此前医护本位的固有观念,真正树立起“以患者利益为先导”的理念。而患者也通过“医联体”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在和平区南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分泌科专家高桦正在为一名叫余红的社区居民看病。

  居民余红:“最近就是睡眠不太好,老做梦,不知道是不是跟甲亢有关系。

  高桦:“化验指标看着挺好的。春天这个季节本身可能造成睡眠不好。

  高桦是医大总医院“医联体”长期派驻社区的专家医生。在轻松的交流中,高桦为这位甲亢患者调好了药,还告诉她如何注意饮食、运动,什么时候复查等事项。

  然而,两年半前,刚和社区工作有交集的时候,高桦却有种被“拉郎配”的感觉,因为医院领导首次找她谈话,希望她能担任总医院“医联体”运营部副部长、分管社区医院联络工作之前,她连“医联体”这个名词都解释不清楚。

  高桦:“拿手机搜索了一下医联体到底是什么。搜到的叫‘医疗联合体’,上级医院跟基层医院之间的转诊。

  迷茫中接手“医联体”工作,高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服从组织分配。作为一名在总医院工作了20多年的医生,她想当然地认为“医联体”就是帮总医院到社区拓展病源。高桦说:“我个人理解,从基层给大医院来敛病人,保证我大医院的病床周转等等,还是从下往上虹吸这样的一个作用。

  为此,高桦尽可能多地联系社区医院,尽力和各社区医院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然而,她的努力并没有帮总医院招揽来更多的病人,相反,为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总医院开始派医生到社区医院去工作。高桦说:“内科的各个系统的疾病都在基层有百姓的需求。那总医院就把我们的诊桌延伸到了社区,在和平区南营门和南市两家社区医院开了试点,设了6个慢病专科的专家门诊。

  直到身兼“医联体”社区推动者、内分泌专科医生双重身份的高桦被派往社区医院,在和居民面对面的接触中,高桦才找到了社区联络工作的重心,那就是“满足居民需求”。为此,总医院与和平区所有社区医院建立起了信息、检验、用药三位一体的共享平台,在这一平台的支持下,病人在社区医院就能享受到和总医院相同质量的诊疗、化验以及品种更全的药品了。高桦说:“一年下来,就把我们医联体的工作总结成了八大块:医生的下沉、信息化的延伸、社区药房的建立、检验的合作、和影像的合作、超声的远程会诊、医生的培训、基层健康宣教就是给健康的教育。

  说到“医联体”的好处,在社区医院找高桦看了2年多病的甲亢患者余红挑起了大拇指。

  高桦:“我特别认可这医联体。社区到这就看,主任有好多时间给我们分析病情。检查在我们社区医院电脑上可以直接交费,到总医院都交完费了,直接到那检查就可以了,原来在社区医院拿不到的药,现在在社区医院也能够保证。

  医联体迅速获得了社区居民的认可,慕名到社区医院找总医院医生看病的病人数量每年翻番上涨。总医院“医联体”运营部部长张国静说:“在社区我们的门诊增长量是非常大的,2015年总门诊量合计是1456人,到了2016年达到了4467人,整个增长率是206.8%,我想这也意味着老百姓越来越相信我们的‘医联体’的工作。

  如今,国家卫计委已将“医联体”作为分级诊疗的抓手之一,高桦所在的“医联体”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进一步强化基层医院能力建设,努力使每位病人都能方便地得到最合理的治疗。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