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副主任谈天津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15.12.2016  18:35

          1、编制《天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原因

          2、编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意义

          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思路

          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基本目标

          5、《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总体布局

          6、医疗卫生机构是怎样设置呢?

          7、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是如何配置呢?

          8、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设备又是怎样配置呢?

          9、如何加强提升医疗卫生学科技术水平呢?

          10、医疗卫生人员是怎样配备的呢?

          11、为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我们提出了那些保障措施?

访谈实录

   主持人: 网民朋友们,大家好!为进一步优化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可及性和均等性,近日,《天津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正式印发。今天,我们邀请到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建国做客天津政务网,为大家介绍本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有关内容。王主任,您好!

   王建国: 主持人好,广大网民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 好,王主任,那么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编制《天津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原因好吗?

   王建国: 好的。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持续不断地加以推进,已经建立起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全市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但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当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资源总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二是资源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三是医疗卫生资源功能定位还不明确,服务模式不适应;四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公立医院改革有待深化。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还没有在全市层面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出全面系统的长远布局和规划。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了更加有力地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反复论证,我们编制了《天津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为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和健康天津的阶段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主持人: 那么编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意义是什么呢?

   王建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编制《体系建设规划》,能够更加科学有序地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编制《体系建设规划》是加快推进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行动指南,全面实施好《体系建设规划》对于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持人: 主任,那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思路又是怎样的呢?

   王建国: 体系建设规划》是对我市未来5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作出了全面规划,涉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总体要求是:坚持立足国情市情、紧扣深化改革、着眼发展需要、顺应人民期盼。基本思路是:按照“以问题为导向确定规划思路,以床位为核心提出规划指标”的路径,在宏观调控下,科学有序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在调整结构、促进均衡发展。

   主持人: 好,能不能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呢?

   王建国: 天津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全面落实《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合理确定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结构和布局,持续推进医疗卫生资源调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医疗服务体系目标:按照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重点调整三级医院布局结构、整体提升区级机构服务能力、全面强化基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到2020年,在全市建立起以5个医学中心为龙头,9个区域医疗中心、9个专科诊疗中心和12个外围区综合医院(中医院)为主体、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以社会办医为补充,公立和非公立医院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病床5.2张,其中公立医院控制在3.3张/千人,社会办医床位达到1.1张/千人,占比达到25%以上,二级及以上医院床护比达到1:0.6,医护比达到1:1.25。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目标:按照进一步提升市级机构水平、全面加强区级服务能力建设、促进两级服务统筹协调的基本要求,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各区公共卫生机构全部实现机构、设备、人员全配套,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综合服务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市真正建立起以市级公共卫生机构为龙头,以区级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市、区两级协同联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3.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计生基础条件,突出强化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职能,着力构建公平可及、服务有效、资源节约、群众信赖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基层床位数达到0.8张,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2至3人,全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健康权益切实得到保障。

   主持人: 王主任,那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总体布局是怎样的呢?

   王建国: 按照天津市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总体空间布局上规划为“双聚、双拓、多中心”格局。即:保持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医疗卫生资源优势,规划成为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集聚区;在静海团泊新城依托健康产业园,在宝坻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资源,规划建设医疗卫生资源的拓展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首都医疗资源的集中承接地和天津主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外拓展的空间;在外围区的城区和新城分别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城乡建设规划的具体定位,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区域中心,拓展带动本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形成外围多中心服务网络。

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王建国

   主持人: 好,那么医疗卫生机构是怎样设置的呢?

   王建国: 天津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两部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包括政府办即公立医疗机构(根据具体举办主体主要划分为区办基层机构,区办医院,市办医院,公安、民政、军队及武警办医院)和非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包括国有或集体企事业单位举办和民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统称社会办医。这些机构在体系构成上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市级大医院、区级医院(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等)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各级各类门诊部、诊所等)。

  在市级大医院规划建设5个市级医学中心(医大总医院、第一中心医院、中医一附院、人民医院、第三中心医院),作为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综合实力的代表,对外辐射和影响,对内吸纳和聚集优势资源;规划建设9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医大二附院、中医药研究院附院、天津医院、中医二附院、南开医院、第四中心医院、第五中心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均衡分布在主城区和滨海新区,作为本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辐射带动本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形成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规划建设9个市级专科诊疗中心(市儿童医院、市肿瘤医院、市胸科医院、市环湖医院、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市眼科医院、市口腔医院、市安定医院和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突出疾病诊疗专业特色,形成学科发展比较优势,保持本市医疗卫生服务专科特色和优势。

  中心城区二级综合医院可以通过突出康复、护理等功能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相应特色的综合医院,或者直接整体转型为康复、护理等相关专科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同时承担基本医疗职能和基本公共卫生职能,作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共同“网底”。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采供血机构等公共医疗机构。这些机构分为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中,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划分为区办和市办两个层次。

   主持人: 主任,那么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是如何配置的呢?

   王建国: 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5.2张,其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综合控制在6.2张。总床位中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床位数控制在4.4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低于0.8张。在医院床位中,每千常住人口配置公立医院床位不超过3.3张,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1张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

  根据全市人口分布格局,本规划将天津市划分为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本规划中,指东丽、津南、西青、北辰四区外环线以外部分,下同)、滨海新区、外围区4个部分。综合考虑各个逻辑区域人口分布及服务需求特点等因素,中心城区每千常住人口配置床位控制在6.5张,环城四区控制在4.3张,两者互融综合配置床位控制在每千常住人口5.8张,其中医院床位4.6张;滨海新区每千常住人口配置床位4.6张(其中核心区和其他区域分别按每千常住人口5.4张和4.3张床位配置),其中医院床位3.6张;外围区每千常住人口配置床位4.9张,其中医院床位4.1张。在未来5年期间,综合医院床位,各区均衡增加;专科医院床位,中心城区重点控制,滨海新区适度发展,外围区重点发展;中医院床位,各区扩大增量。外围区各类医疗机构床位需较大幅度增加,主要是为首都医疗资源疏解预留承接空间。

  主持人: 好,那么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设备又是怎样配置的呢?

   王建国: 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鼓励实行集中检查检验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大型医用设备按照品目分为甲类和乙类,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局制定的配置规划,制定本市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或实施方案,做好大型医用设备的规划管理。

   主持人: 主任,我们是如何加强提升医疗卫生学科技术水平的呢?

   王建国: 全市医学学科按照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以及优势学科、基础学科、薄弱学科进行分类管理,分别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集中优势力量,全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整体学科体系。着力加强全市优势学科建设,扩大对外影响和辐射,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学科,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我市医学综合实力和水平进入国家第一梯队。  着力加强急救、重症、康复医学等薄弱学科,以及精神疾病、烧伤、职业病防治等急需、紧缺医学专科的建设。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围绕常见疾病和关键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以拓展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基层和区域的专科水平,逐步缓解地域、城乡、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注重中医临床专科的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

   主持人: 好,那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医疗卫生人员是怎样配备的呢?

   王建国: 卫生人员的配置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实际需求状况、工作特点、服务手段等多种因素,合理确定人员总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确保人才规模与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不同层级、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专业领域人才结构和布局保持均衡,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医院人员配置要以床位配置为基点,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为重点,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和医师标准工作量为依据,按照医院级别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适当增加人员配置,结合服务人口、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医生和护士的数量,合理确定医护人员比例;适当配置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到2020年,全市医院床人比达到1︰1.65,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1︰1.25,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未达到床护比标准的,原则上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乡村医生,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层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签约服务关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原则上按照常住人口1.75/万人的比例核定。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区域内人口数及承担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配置公共卫生人员。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当地服务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区域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合理配备人员。市、区、乡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0%。血站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应当综合考虑年采供血等业务指标进行配备。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人员数量按照每车各配置1名医生、护士、司机和担架工的基本标准配置工作人员,每5万常住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再根据年实际业务量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传染病、职业病防治技术人员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需要予以配置。重点保障儿科、康复、重症、烧伤等紧缺专业人员引进、培养和配置。

   主持人: 王主任,为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我们提出了哪些保障措施呢?

   王建国: 编制一个好规划很重要,但是落实好规划更重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区政府要认真学习、把握规划目标、指标和要求,研究制定本区实施方案,确保规划真正落地。市发展改革、卫生计生、财政、规划和人力社保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推进规划落实。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本规划的实施要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机衔接,把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合理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价格体系、药品供应保障、支付方式、绩效评价等机制,创新建立适应卫生计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三是要推进资源调整。合理把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设备配置,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和装备。对新建城区、郊区、卫星城区等薄弱区域,有计划配套建设适量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加强中医、妇产、精神卫生、传染病、老年护理、口腔、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继续加强外围区医院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区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照规定标准保障基本医疗卫生配套设施。四是要强化实施管理。《体系建设规划》与《天津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天津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划(2015—2030年)》是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并与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市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衔接。对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必须按照规划的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须报市卫生计生部门进行规划审核。要建立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适时开展联合督查,推动规划落实,实现规划目标。

   主持人: 好,再次感谢王主任做客天津政务网,为我们介绍本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有关内容。本期访谈到此结束。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