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1月29日头版头条刊发消息:天津:新常态下打出“新套路”

29.01.2015  13:41


2014年第十届中国(天津)国际机械工业装备博览会展览现场。

 

      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以上……一个个鲜活的数字,诠释着天津强劲的创新驱动力。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天津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了稳中求进。

 

结构调整
 
——新老支柱产业成功换挡

 
      近年来,由于行业产能过剩,钢铁企业普遍面临开工不足的窘境。然而,天津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天津荣程公司不仅要开足马力赶订单,而且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还在增容扩产上马新的生产线。公司党委书记柴树满感叹道:“是‘万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让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4年2月,为了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天津制定了《万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确定了“3年内实现1.2万家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整体效益提高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00家以上”的目标。之后的10个月里,全市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000多家。在压减50万吨钢铁产量的同时,荣程公司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上找出路,与滨海新区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对接,转型生产优特种钢材,结果产量减少了,利润却提高了。去年,荣程公司产值提升了57亿元,优特钢产品比例接近40%。
      在倒逼传统产业转型的同时,天津将“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胜一招,启动了“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统计显示,2014年天津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万家,累计达到6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有3000家。
      为了让小企业挑大梁,天津不仅出台了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而且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专门成立了由市长黄兴国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7个服务工作组,专门研究化解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中的烦恼”,迄今累计为企业解决难题2000余项。
      近期,天津市又把目光投向小微企业,拿出60亿元财政资金启动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据浦发银行天津分行战略客户部总经理李喆透露,今年头一个月他们陆续给56家企业贷款12亿元。
      天津市科委主任赵海山说,目前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规模工业中产值超过了43%,“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打出的这套组合拳,使传统产业提速升级,让新兴产业后来居上,天津在新老支柱产业交替中实现了‘成功换挡’”。

简政放权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统一

 
      2014年5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成立。从那天起,新区18个部门的216项审批职责,全部划转到行政审批局,实现了“一颗印章管审批”。
      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创新行政审批体制,建立了“车间式流水线”审批方式:所有在滨海新区办理注册登记的企业,都可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刻制公章等事项。目前,享誉全国的行政审批“滨海速度”,已在天津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被完美复制。黄兴国说:“天津着力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努力营造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82项减少到295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取消。
      继“一颗印章管审批”之后,天津向社会公布了行政许可权力清单,实现“一份清单管边界”;成立了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实现“一个部门管市场”;建立京津冀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工作机制,实现“一份单卡管通关”……“先手棋”下得好,就在经济发展的大棋局上赢得了主动权。2014年天津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增长12.1%;引进内资3600亿元,增长15.4%;口岸进出口总值超过2200亿美元。
      在刚刚结束的天津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黄兴国表示,天津市将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实行“一套体系管廉政”,更加有效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实行“一个号码管服务”,构建便捷高效的为民服务平台。运用“制度+科技”的办法,天津将建立一套从标准到程序、从外部监督到系统监管的完整体系,“做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统一”。

创新驱动
 
——构建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

 
      近日,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带领的科研团队凭借一项节能环保的甲醇柴油组合燃烧系统专利,获得1000万元的风险投资,成立了一家新能源公司;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管理个人健康的产品“iHealth”,刚一问世就创下8000万美元的品牌价值。
      全力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和高科技含量的“撒手锏”产品,是天津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到33%,工业产值却占据了总产值的半壁江山;科技型中小企业总计拥有有效专利2.9万多件,占比超过60%。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内生驱动是天津着力构建“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的王牌。近年来,在推动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上,天津始终强调发挥“四个作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先导作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创新人才的带动作用,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发挥政府的“推手”作用,建立激励政策,弘扬创新精神,汇聚起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大合力。
      前些年,天津20多所高校每年获得财政拨付的科研经费总额近20亿元,申请专利4000多项,但这些专利大都躺在了实验室里。从今年开始,天津取消所有审批和备案程序,赋予市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处置自主权,允许将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的60%~95%划归科研人员所有。
      为使科技优势成为天津发展的最大优势,强化创新驱动,天津确定了“到2016年使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超3%”的刚性指标,同时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与京冀紧密合作,着力构筑10个科技研发高地,重点在现代医药、绿色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预计到2016年,攻克500项关键技术,培育7个超亿元创新型产业,使10个科技产业集群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赵海山说。